中國武術精神:武德
近代中國人每當談及中國武術,往往十分重視它當中的哲學精神。大部分喜愛中國武術的人,均重視「使用武術的道德規範和價值」,或稱武德。
傳統武術的武德,首重「尊師重道」,教人行善,練武術目的是鍛練身體、防身自衛,進而鋤強扶弱,保家衛國。
經常有人引用「止戈為武」來解釋中國武術的人文精神。根據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的記載:「夫文,止戈為武」,大意說中國的漢字「武」,由「止」和「戈」兩個字組成,由此解譯「武」的真正價值,並不是為了殺傷破壞,而是為了後來的和平。雖然「武」字的來源另有解釋,比如有的人認為「止」通「趾」即「手」之意,用「趾」拿起「戈」進行鬥爭才是武之本意。但不少人都喜歡視「止戈為武」為解釋中國武術精神的部分。
無論武術家、小說家、電影,均經常強調中國武術的價值:「功夫並不是用來打架,而是用作強身健體」。而當武術家切磋技藝時,應該「點到即止」,不應亂作殺傷。會武的人,「切忌心浮氣燥」,必需「戒急用忍」,因為武術不應用作主動傷人,而只應「在必要時作自衛用途」。至於國家面對危難時,便「匹夫有責」,是會武術的人出手的時候。
我們可以總結中國武術對中國人的意義,在於:
- 提倡和平。
- 保持身體健康。
- 不主動侵犯他人,但亦不容讓他人侵犯。
- 有能力的人,應負社會責任。
留言
發佈留言